新闻动态

本站首页 >> 正文

2019级草业科学和草坪管理专业学生天祝实习札记


2022年08月02日 19:27  点击:[]


2022年6月13日至7月8日,2019级草业科学和草业科学(草坪管理)两个专业共188名同学,先后前往天祝高山草原试验站开展教学实习。

出发

6月13日清晨五点半,草业科学专业115名同学在“叮铃铃~”的闹铃声中开始起床,收拾行李,集合,出发。忙碌了两个多小时后,四辆车驶出校园,载着同学们前往天祝高山草原试验站。

离试验站越来越近的时候,风景也越来越美。沉睡的同学们都醒来望着窗外,被这陌生而又美丽的地方所深深吸引。到达试验站后,简单的收拾完行李,大厨已经为同学们准备好了饭菜。不得不说,第一顿饭菜真的有被惊艳到。


啮齿动物学实习

当天下午便正式开始了啮齿动物学的实习。苏军虎老师带领大家在试验站后面进行“夹日法”捕鼠的具体操作。第一天出门,大家的兴致似乎都很高,在欢声笑语中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第一次实战没经验,第二天收捕鼠夹的时候,除了一只贪吃的麻雀并没有其他收获。第二天早晨,大家向南泥沟出发,放置了捕鼠装置,有几分“守株待兔”的味道。下午,大家采用灌水法捕捉达乌尔黄鼠,收获颇丰。第三天,大家取回了高原鼢鼠的捕鼠装置,成绩斐然。下午,同学们为小鼠采摘了近20种植物,在老师的带领下,在试验站里进行了鼠类的“自助餐实验”,并对为期两天半的草原啮齿动物学实习进行了总结。

土壤学实习

土壤是万物生长的基本。大地的新绿,动物的繁衍都离不开土壤的作用。

6月16日,李亚娟老师带领大家开始了土壤学实习。两天半的时间,从金强河河漫滩到试验站前,再到南泥沟的阴阳两坡,分别挖了4种类型的土壤剖面,观察形态,根据土壤颜色、质地、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石灰反应等初步判断土壤的利用状况,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是时间更迭的结果,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是大自然神奇的力量。这份自然给予人类厚重的礼物,人类应该心怀敬畏与感恩,在小心翼翼的摸索中去了解和保护大地母亲。



植物分类学实习

植物,草原上的“绿色精灵”;植物,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姿。

618日下午开始,方强恩老师和刘欢老师带领大家开展植物分类学的实习。大家去了南泥沟,在那里采到了从未见过的“四大高山植物”:杜鹃花、报春花、龙胆和绿绒蒿。还有许多让人惊喜的植物,不得不说美的事物就在身边,只是缺少了些耐心和细致。之后的实习,大家在金强河河漫滩采集植物,这里的植物和其他地方的又有所不同。在站里压制完标本后,大家接受了考核。每位同学都很厉害,在短短两天半时间内,基本能认识八十种以上的植物,完美通过了老师的考核。近三天的实习让大家深深的感受到了植物世界的奇妙,“满川草色青袅袅,半潭溪水碧油油。南泥山南耸玛雅,金强河北立白石。”是对天祝的真实写照。

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管理学实习

6月21日,开始了草原调查与规划的实习。唐庄生老师带领大家在草原站后面的草地上,用无人机环绕式拍摄了草原实景影像和照片。第二天,大家去白石头沟做了植物的“四度一量”,考验了大家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也考验了大家小组合作、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6月23日早晨,曹文侠老师为大家讲解了关于草原管理学和天祝草原站的一些知识和历史,之后就在唐庄生老师和萧红老师带领下出发去马营沟。这一次路程很远,对每个人的意志和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不是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勇者,每个人都是!达到终点,是对自然的敬畏;中途放弃,是对自己生命的敬畏。晚上回来后大家一起吃了烧烤,谈天说地,一天的疲惫似乎也在说笑中消散了。


6月25日的任务是观察牛的生活习性,王超同学赋诗一首,笑谈观感!

《或见牛》

                     ——6月25日观察家畜有感

王超

远达戎山近至初犊,

山老巍峨犊乳热情,

人看牛亦观山,

牛看人也见山,

人识山且知牛,

牛识山不解人。

昆虫学、病理学实习

6月26日,期待已久的昆虫学实习开始了。第一天下雨阻碍了大家的行程。第二天,大家去了河漫滩,那里有成片成片的金缕梅,有很多很多好看的花。有花,当然有很多的蝴蝶,白的,黄的,蓝的,很多很多。同行的伙伴发现蝴蝶,招呼其他人一起拿着捕虫网在灌丛里穿梭。与其说是捕虫,倒不如说是扑虫。因为没有经验,很多时候都空手而归,但也有捕到的时候,兴许是很久没有体验这种成功的喜悦,大家会像小孩子一样拿着好看的蝴蝶和很大的熊蜂去炫耀,或者说是向别人宣告自己的胜利!

植物病理学的实习也同时开展,很喜欢张振粉老师的幽默,他似乎很喜欢唱歌。病理学相对昆虫学来说稍显枯燥,但大家还是在积极的寻找病害标本,也努力的学习病理知识。转眼就到下午了,开始做标本。能够沉下心来,专心做一件事的感觉真的很奇妙。渐渐的,太阳落山了,一天也就结束了。

6月28日,大家在去南泥沟捉昆虫采标本的过程中遇到了冰雹。六月的冰雹很少见。因为早晨出门天是晴朗的,大部分同学没有带雨具。天祝的冰雹来得突然也猛烈,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真的很渺小,理应敬畏自然。但是好在持续时间不长,大家都安全回到了站里。

6月30日,上午大家继续外出去了金强河畔收集昆虫和植物病害标本,下午对收集完成的标本进行了整理和上标签,完成后老师开始了考核。通过老师细致入微的提问和讲解,大家在课堂学到的知识点和实习内容得到了融会贯通,对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尽管到了实习的最后一天,但同学们的热情没有丝毫减少,更不如说同学们心里都是满满的不舍和留恋。

篝火晚会

6月24日晚的篝火晚会,是本次实习最无法忘却的快乐。曾经只是在电视或者电影当中看到过篝火晚会的场景:人们围着篝火嬉戏打闹,载歌载舞,开怀畅饮,人生乐事。但是当真正站在篝火旁的时候,却被它滚滚的热浪击退了。尽管如此,熊熊烈火却一丝都没有击退我们的热情与热烈。这一晚,每位同学都抛去了烦恼和疲惫,笑声、欢呼声和烈烈的篝火在前半夜没有断过。

第一次尾声

时间过的可真快,转眼间,实习就已经接近尾声了,收拾行李的时候心中只有不舍。这或许会成为大学四年最宝贵、最难忘的一段时光。在这些天,大家在这里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每个人都经历了自己很多的第一次。虽然很累,但又很充实,在实验的过程中,大家很享受那种团队一起合作的快乐。每天实验结束回到草原站,晚饭过后的场景也会让人感到很温馨,大家会聚在一起打球、玩游戏,整个草原站里都充满着同学们叽叽喳喳的声音,好像一天的疲惫在这一刻都散去了,剩下的只有快乐。对了,天祝的风景也是美的如一幅画一样,尤其是那出门便可望见的雪山和那随处可见的白牦牛。

傍晚落日沉溺于雪山和草原上,在那一刻,只觉得山河远阔、人间烟火都不及这里唯美的傍晚草原和落日微风。好在大家用相机将这些美好的回忆都保留了下来。青春是那么地美好,生活也是如此的简单,希望每位同学都将在自己的青春里发光发热!

换班

7月1日,草坪管理专业的73名同学坐车赶往天祝,开始新一轮的实习。同时,草业科学专业的同学们,带着恋恋不舍,返程了。

再出发

一大早,草坪管理专业的同学们就兴奋的出发了。车开的很快,两小时的路程,满眼都是风景。有连绵起伏的小山,有漫山遍野的牛羊,途经了像是在画里的山坡,最重要的是车里欢声笑语的友人。奔赴草原的路上,追云逐雨,从艳阳高照一路走到了倾盆大雨,一下车便是芳草萋萋和泥土的芬芳,这是所有草业学子最期盼的实习。到达试验站时约中午11点,收拾好床铺后,就开始吃饭啦。第一顿饭是西红柿炒鸡蛋和豆角炒肉,好几个人围着小板凳吃饭,晚饭是臊子面。傍晚的天空绚丽多彩,是诗画里的光景。草原的夜空很是静谧,星星总是又大又亮,它们即不闪烁,也不眨眼,恬静又安详。草原的夜晚是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是试验站上嘹亮而动人的歌声,是同学们的载歌载舞,是学习后的欢愉,是同窗间的情谊和打闹。是映于我们脑海中最美好而又青春的记忆。

植物分类学实习

7月2日8点半,大家准时出发,开启分类学实习。刘欢老师带领大家去识别植物和采集植物标本。海拔3000米的草原天朗气清,同学们到达了南泥沟。第一天大家都很兴奋,全副武装,干劲十足。爬上生长有高山植物的山峰,寻找不一样的植物标本。登顶的同学很少,不过很庆幸,在半山腰大家找到了高山植物绿绒蒿,唯美又稀少。下山后,纵向延伸向山里边继续进行标本的采集。下午,大家整理了标本,识别了采集到的植物。天色渐黑,远处的天空真的很美丽,有好多形状的云,让人觉得触手可及,想要踩着低处的云去往高处的云,还想要提着篮子,把上面的“棉花”一朵一朵摘下来。

3日,同学们向河漫滩出发,小沟边开满了金色的小花;再走一段,就看到了蜿蜒而下的小溪流,清澈的水里许多小鱼在游动。大家一直沿着小溪走,边走边挖标本。有好多植物,也看到了真正的草甸,踩着是软的,很舒服。午饭是手撕甘蓝和番瓜炒肉,美味缓解了一上午跋涉的疲惫。下午雨水潺潺,整理好标本,刘老师对大家为期两天的实习进行了考核。晚上,有人放风筝,有人唱歌,有人跳舞,好不惬意。

土壤学实习

7月4日早上8点半,大家在院子里集合,开始了历时两天的土壤学实习。在祁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向阶地出发,草原的天气真是“豪爽坦诚”,说风即是雨,大家各自换上了雨衣。各种颜色的雨衣,在绿草和灰蓝天空的映衬下,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风越来越大,雨越来越急,老师让大家赶紧回试验站,于是很多颜色的雨衣在雨中,或奔跑,或急步前行,或从容待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的笑容,恣意且有活力。第二天一早,大家一起向着南泥沟进发,出发前祁老师提醒大家准备好食物和水。沿途祁老师讲述着往年实习的情景以及接下来需要去做的任务。同学们分别挖掘了南泥沟阴坡和阳坡土壤的剖面,观察剖面形态,根据土壤颜色、质地、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石灰反应等初步判断土壤的利用状况,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大家将采集到的不同类型的土壤收集到实验室,通过环刀法和酒精烧失速测法,分别测定土壤容重、含水量和孔隙度。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之基。通过实习,大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对土壤的认识。对土壤的保护和科学利用也是草业学子的责任和使命。返回试验站的路上,阳光洒在身上,风吹过草原,疲惫掩盖不了大家喜悦的心情。回到站上,帮厨的同学早已等候多时,吃过喷香的午饭,鸟声送眠。下午大家在河漫滩挖掘土壤剖面,认识学习了另一种环境条件下土壤的基本条件和形成过程。

生态学实习

7月6日到7日,进行了两天的生态学实习。第一天早上大家到达南泥沟的河床,进行了灌丛生态系统的“四度一量”。苏老师讲述了草业未来的发展和需求,引导同学们提出生态问题,敦促大家不忘国家和学校对草业人的培养,鼓励大家要立志为中国草业事业做出贡献。下午同学们在试验站后门外的草地上进行了饲喂草地生态系统的“四度一量”,学习了解轮牧制度,进一步认识了放牧对草原生长的影响。第二天苏老师带领同学们在马营沟对受火绒草影响的斑块草地进行“四度一量”。沿途中遇到了不少鼠丘,苏老师就鼠丘的形成、年限以及其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讲解。下午同学们学习了如何使用无人机和生物红外监测仪,为充实的生态学实习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突发

7日晚,张老师和崔老师安排了第二天实习的任务,并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度过了愉快的夜晚。却不曾想,这是同学们在草原上度过的最后一个夜晚。第二天一早,便传来了疫情的消息,出于对师生的安全考虑,实习暂停。在站的老师安抚学生的情绪,传达组织安排,学院领导也第一时间赶往试验站,了解学生情况,安排学生返校回家事宜。因为疫情,草坪管理专业的实习在遗憾中结束,却因为遗憾,更显弥足珍贵。

青春的回忆

草原上的实习是理论知识的深化,是老师的关心和指导,是同窗三年一同在外学习玩耍的欢乐,是星空下的语笑喧闹,是艳阳下的远走登山,是同学们的互帮互助,是小河里的波光滟滟,是灶上香喷喷的西红柿炒鸡蛋、红烧排骨和炖羊肉,这是同学们大学时光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青春的独家记忆。

上一条:陇原女代表女委员风采 | 马晖玲:与草结缘 逐梦不息

下一条:姚拓教授团队首次在国内成功研制出苜蓿根际复合接种剂,我省苜蓿微生物菌剂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