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本站首页 >> 正文

坚持梦想,勇攀高峰—草原专业校友董世魁教授自述成长之路


2018年02月12日 10:28  点击:[]


 

     我的家乡在甘肃省和政县关滩沟乡关滩沟村上阳山社,这是一个“每天仅能看到三个星星一溜天”的地方(我姥姥对我家乡的描述)。尽管我小时候家庭十分贫困,而且当时家乡多数人的观念里山里娃迟早都得放羊、种地,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妈依然坚持让我上学,她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当时山村的小学条件十分有限,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共设4个年级(每个年级6-10个学生),两个小学毕业的民办老师承担所有课程的教学,两栋残破的校舍由4个年级的学生轮流使用,土坯桌子和椅子经常被学校附近老乡家的猪和鸡毁坏,不时需要维修和更换。冬天教室窗户漏风,大家只好围坐在生柴火的土炉子周围取暖,手背和脸上全是冻疮。然而,即便我们这些山里娃都愿意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努力学习,但由于生源和经费所限,学校没有完整的初小教学体系,读完四年级后我面临着辍学的窘境。我妈让我转学到和政县城关镇张家庄小学、寄宿到城郊的姥姥家继续我的学业。在姥姥全家的关爱、呵护及良师益友的支持、帮助下,我在和政一中这所当时全县最好的中学完成了初中、高中学业,并在1991年以全县第三的成绩考上了3044am永利集团草业科学专业(当时为草原专业)。

    由于从小就有过骑马放羊的经历,加之农业大学不收学杂费且有生活补助的诱惑,我主动报考了3044am永利集团草原专业。大学期间,为了能够获得专业奖学金,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我一直努力学习,尤其是对英语和专业的学习,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到路灯底下背单词、练口语,晚上坚持教室熄灯后回寝室继续在蜡烛下做习题(高数、大学物理等基础课)、背专业,经过不懈努力,我的英语成绩从进校时班里倒数第三名一跃成为班里前三名,大二第二学期顺利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大三第一学期顺利通过了国家英语六级考试,连续四年保持专业成绩第一的记录并获得国家一等专业奖学金。在学好外语和专业课的同时,我还积极参与校内外社会活动,组织成立了3044am永利集团英语协会并担任首届主席,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活动,获得甘肃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一等奖、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优秀奖,并获得“全国优秀大学生称号”。

1995年本科毕业时,我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草地生态方向硕士研究生,其后继续攻读草地生态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在3044am永利集团草业科学专业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期间,我在导师胡自治教授、龙瑞军教授等著名草原学家的指导下先后开展了高寒草地畜牧业高效生产、高寒人工草地稳定性调控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回想自己在甘肃省天祝县金强河3044am永利集团天祝高山草原试验站蹲点做硕士、博士论文研究工作的经历,确实回味无穷。虽然生活很艰苦、很辛劳(每天早上5点起床除草、采样、放牧、洗根到晚上8点),但每天过得很充实、很快乐。认识一种以前不知名的植物、采集一个很好的生物标本、取得一批田间试验结果、采访一家配合默契的牧户,无不欣喜若狂。在开展硕博士论文研究工作的期间,奠定了我从事草业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从此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博士后出站、留校受聘环境学院任教后,我率先开启了退化高寒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这一研究方向。近10多年来,认识到青藏高原的草地生态环境退化不仅威胁到源头的生态安全、而且严重威胁到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严峻现实,我每年带领科研团队在青藏高原开展2-3个月的野外调研。在累计行程数十万公里的调研过程中,我们经历了高原缺氧反应的痛苦,遭遇了沼泽地多次陷车的困境,感受了野外宿营时缺水少粮的艰辛,遭遇过野生动物攻击时的惊吓,体会了高原荒漠无路可循时的恐慌。但是,儿时艰辛的生活经历及大学期间导师的言传身教造就了我“氧气吃不饱、工作精神饱,苦干不苦熬、高原写春秋”的毅力和品格。在这种科研精神的支撑下,我和团队获取了数以万计的第一手试验数据,撰写、发表了250多篇研究论文,出版专著10多部。为国家在青藏高原地区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三江源保护区”建设工程等提供了科学决策支持。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我们在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科研工作的感人事迹进行了广泛报道。

在搞好科研工作的同时,我还努力做好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在北京师范大学为全校学生开设了第一门全球知名高校共建的全英文国际课程“环境社会学”,其启发式、开放式、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其教学成果获全国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相当于国家精品课程),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环境保护优秀培训教材奖励1项,获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获北京师范大学通鼎青年教师奖(本科教学奖)1项和本科教学优秀奖1项。作为研究生、本科生导师,我先后培养了2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和10多名本科生,鉴于其在教学和育人方面的突出表现,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教书育人模范党员教师”、“2015年感动师大新闻人物”和“北京市师德先锋”等称号

20多年的科研和教学生涯中,我逐渐认识到:薪火相传的专业师承是推动学科发展的火锚和引擎,不断求新的学术思想是铸就科研成果的燃料和动力。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梦想,最早只是想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山里娃的命运,实现“农(农业户口)转非(非农业户口)”的飞跃。现在已经实现了“农转非”的我,则希望把自己多年的所学所得回馈给自己的家乡和社会,坚持快乐、充实与孤独、艰辛相伴的科研和教学之路,为“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化之根和生态之本”—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贡献力量!

 

附董世魁教授简介:董世魁,男,汉族,1973年出生,农学博士。1991年至2001年就读于3044am永利集团草业科学专业,先后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康奈尔大学自然资源系客座教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系统管理委员会(CEM)东北亚地区主席,国际恢复生态学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会会员,国家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估中心常聘专家。

主要从事环境生态工程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完成人)、二等奖(第3完成人),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第3完成人)、二等奖(第7完成人),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其中SCI论文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英文专著3部),教材3部(英文教材1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主持人。

 

上一条:《草田耕作制度》入选科学出版社农业重点推荐图书

下一条:草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二届“青草源”草学学术论坛圆满结束


关闭

Baidu
sogou